一张执业药师证,竟被湖南 9 个城市的 198 家药店同时 “聘用”;293 名药师 “挂证” 超 10 家机构,6 人 “任职” 机构破百…… 近期国家药监局、医保局披露的一系列数据,将零售药店执业药师 “挂证” 乱象推向公众视野。更令人忧心的是,2024 年全国执业药师注销注册人数达 30994 人,较 2023 年激增 62%,大批 “挂证” 药师被查处的背后,是千万消费者用药安全面临的隐形风险。

极端个案触目惊心,“挂证” 乱象浮出水面
“一家药店配 1 名药师” 本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底线要求,但在利益驱动下,这一规定竟演变成 “1 名药师养百家药店” 的怪象。今年 5 月,国家医保局对 24 个省份、2.4 万家定点零售药店的核查显示,9563 名药师涉嫌 “挂证”,部分药师的注册信息与社保缴纳记录严重不符 —— 证件 “驻店”,人却在医院、企业或其他城市工作,药店仅靠一张证书应付监管检查。
“消费者以为能得到专业指导,实际咨询时只有销售人员应答。” 在广州某社区药店,市民李女士曾因感冒购买处方药,店员未核对处方便直接售药,“我说想问问用药禁忌,对方只说‘按说明书吃就行’。” 这种场景并非个例,多地消费者反映,药店药师名牌常年悬挂,但营业时间内鲜少见到药师在岗,遇到儿童、孕妇用药等特殊需求时,根本无法获得专业建议。
监管红线为何屡屡被破?供需两端皆有隐忧
“挂证” 乱象的滋生,源于监管要求与现实利益的错位。根据《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定点药店必须配备注册在岗的执业药师,且营业时间内须提供药学服务。这一规定本是为了防范用药错误 —— 执业药师可审核处方合理性、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用药、特殊人群用药中不可或缺。
但对药店而言,全职执业药师的人力成本成为沉重负担。“一名执业药师月薪至少 6000 元,小药店每月利润可能还不够付工资。” 某连锁药店区域负责人坦言,相比合规成本,“挂证” 只需每年支付数千元 “租金”,成本差距悬殊。而对部分药师来说,“挂证” 成为 “躺赚” 途径,尤其医院公职药师、退休人员,通过出租证件额外获利,却忽视了背后的法律风险。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用药咨询需求尚未充分释放,也给了 “挂证” 可乘之机。数据显示,我国非处方药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的近 40%,多数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维生素等药品时,习惯自主选择,对药师指导的需求较低,这让药店产生 “有没有药师都一样” 的错觉,进一步纵容了 “挂证” 行为。
严监管重拳整治,用药安全需多方合力
面对愈演愈烈的 “挂证” 乱象,监管部门已掀起整治风暴。多地采用大数据比对技术,将执业药师注册信息与社保、个税缴纳数据交叉核查,精准锁定 “人证分离” 的违规行为;国家药监局明确,对 “挂证” 药师一律注销注册,3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药店违规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医保定点资格。
今年以来,北京、广东、湖南等地已查处违规药店超 5000 家,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案例屡见不鲜。“整治不是目的,而是要倒逼行业回归合规本质。” 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药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 部分地区已将药店纳入医保统筹支付、允许销售集采药品,药师的专业作用将愈发关键,“没有合格的药师,药店的便民优势就会变成安全隐患。”
业内专家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 “挂证” 问题,需构建 “疏堵结合” 的治理体系: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降低药店合规成本,如对小型药店实行 “药师共享” 模式,由连锁企业统一调配药师巡回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药师指导的重要性,让 “看药师、问药师” 成为用药习惯。同时,需完善执业药师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岗位吸引力,让药师愿意留在药店、服务消费者。
从 198 家药店 “共用” 1 名药师的极端个案,到 3 万余名药师被注销注册的行业震动,执业药师 “挂证” 整治已成为守护用药安全的关键一战。唯有监管不松劲、药店守底线、消费者强意识,才能筑牢药品零售环节的安全防线,让 “每一家药店都有合格药师,每一次用药都有专业指导” 的目标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