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艺术舞台上,有两部舞剧宛如璀璨星辰,持续散发着耀眼光芒,它们便是《只此青绿》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前者即将在济南迎来第 800 场纪念演出,自 2021 年 8 月首演以来,已在 80 余座城市留下足迹,甚至闪耀于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国际舞台;后者也毫不逊色,今年 11 月即将冲破 800 场大关。这两部舞剧究竟凭借什么,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中一路长红,赢得观众的热烈追捧与持久喜爱?

挖掘历史宝藏,展现文化魅力
《只此青绿》以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通过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 等精彩篇章,引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踏入宋风雅韵的山水幻境。为了精准再现宋代美学,主创团队下足了功夫,他们大量阅读文献,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在古书古画中仔细寻觅历史的痕迹。创作耗时一年多,排练又历经五个半月,才将这部佳作搬上舞台。在排练过程中,剧组运用大量诗歌引导演员,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胸怀。正如剧组所强调的:“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 这部舞剧不仅让观众领略到宋代山水的绝美意境,更让大家看到了王希孟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匠人们,如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他们的 “匠人之心” 在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永不消逝的电波》则以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人物之一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讲述了上海地下党员李侠与妻子兰芬潜伏敌营 12 年,在刀尖上传递情报的惊险故事。该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将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巧妙呈现在舞台上,通过细腻的舞蹈编排、光影交织的舞台效果和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生动地再现了隐秘战线的生死较量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信仰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
演员全心投入,品质始终如一
四年来,《只此青绿》剧组不辞辛劳,跨越山海,为近百万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许多观众成为了该剧的 “铁粉”,其中一位观众李丹在 2022 年该剧于保利剧院连演 18 场时,就观看了 16 场,至今已刷剧近百场。她感慨地说:“坐在剧场里,观众们也是‘展卷人’,和希孟分享同样的喜悦和忧伤,感受着那份源自血脉深处的文化悸动。”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舞者、饰演 “希孟” 的张翰表示,这个角色已经融入了他的骨子里,即便临时接到演出通知,他也能立刻登台表演。但即便如此熟悉,在走台时他依旧会仔细抠细节,不断调整表演方式,希望能将角色的心境和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
同样,《永不消逝的电波》自 2019 年首演以来,也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 “必看舞剧”。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在剧中塑造的主人公 “李侠”,就像是一个真实的普通人,他会痛楚、会受伤,也有过不舍,但对信仰的坚定坚守,让他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王佳俊在演绎这个角色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角色,从最初的关注动作,到后来聚焦人物塑造,再到最终找到舞台上的使命担当,他的每一次演出都力求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
创新传播形式,延伸艺术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产品也在不断迭代创新。《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舞台的限制。2024 年,两部同名电影先后上映,实现了从舞台到银幕的华丽贯通,引发了观众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热烈讨论,进一步拉近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心灵距离。此外,《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音舞诗画《只此青绿》艺术教育少儿版也相继亮相,积极深耕舞台艺术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这些头部舞剧的持续热度,不仅带动了演出市场票房的提升,还为城市文旅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素琴指出,当下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媒介的 “切片式” 传播,对舞剧推广起到了重要的视觉植入作用;弹幕互动、“舞星” 现象等则形成了热点事件和话题,营造出新型的文化消费和社交风尚,这些要素共同推动了 “现象级” 舞剧的票房长红。
然而,面对火爆的舞剧市场,我们也需要保持冷静的思考。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认为,成功的舞剧没有固定模式,现阶段应 “百花齐放” 以满足不同审美需求,但同时也要警惕审美疲劳的出现,避免 “跟风” 和 “雷同化” 现象的再次发生。张素琴也强调,未来的舞剧创作应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要阐释人文关怀的深刻主题,创新卓越多元的艺术形式,积极与时代进行互动对话。以舞为媒,让中国文化更好地 “走出去”“走进去”,为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贡献力量。
《只此青绿》与《永不消逝的电波》用它们的成功,为当下舞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舞剧作品涌现,在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