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燃料瓶颈!氢硼聚变:为“人造太阳”开辟破局新路径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阴霾下,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核聚变技术一直被视为那盏可能照亮未来的“圣杯”。然而,长期以来,核聚变领域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氚燃料短缺瓶颈。不过,近期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方案以及氢硼聚变技术的进展,为这一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

氘氚聚变:氚燃料短缺的困境

核聚变,这个源自太阳的神奇原理,利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聚变成氦,释放出巨大能量。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核聚变不产生温室气体,也不会留下长期放射性废料,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现实却残酷地给这一美好愿景泼了冷水。

物理学家特伦斯·塔诺夫斯基指出,地球上天然与人工氚总量仅数十公斤,且存量急剧消耗。自然界中氚仅通过宇宙射线在大气上层微量生成,年产量约3.5公斤,而人工制氚困难重重,美国本土尚无生产能力。全球氚主要来自加拿大CANDU反应堆的副产品,可单座商用聚变堆年需氚50 – 100公斤,供需缺口显著。这一瓶颈如同紧箍咒,严重制约着核聚变技术的发展。

美国方案:核废料转化的探索

为破解这一难题,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项创新方案。他们借助粒子加速器驱动系统(ADS),以粒子轰击核废料,引发可控裂变反应,再通过核转化链最终生成氚燃料。这一方案为解决主流氘氚聚变的燃料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思路,但目前仍停留在模拟与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需攻克诸多难题。

氢硼聚变:多元技术路线的突破

在全球核聚变研发加速的背景下,行业内涌现出多种技术路线的装置与燃料选择,其中氢硼聚变路线取得了重要进展。据聚变产业联盟(FIA)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8家公司选择氢硼燃料路线,中国的新奥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2023年3月,《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显示,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与美国TAE技术公司合作,首次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成功开展氢硼聚变实验。氢硼聚变虽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需要在超过10亿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进行,但其燃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氢元素广泛存在于水中,硼在地壳中的储量远超石油与煤炭,仅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硼资源就足够支撑全球能源需求千年以上。

更重要的是,氢硼聚变反应产物为氦核,无中子辐射污染,从根源上消除了核辐射隐患,避免了放射性废料与核材料管制,在安全性和监管灵活性上具备显著优势。此外,其反应产物为带电α粒子,可实现高效直接发电,在能量转化效率上更具竞争力,成功避开了氘氚聚变中的氚燃料瓶颈问题。

中国进展:核聚变研发的爆发

2025年以来,中国核聚变研发进入集中爆发期。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EAST装置成功实现一亿摄氏度下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三号”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的关键突破。

在氢硼聚变路线上,新奥集团的“玄龙 – 50U”装置更是捷报频传。2025年4月,该装置实现全球首次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5月又突破环向场线圈150kA电流、1.6秒稳定通流,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秒级1.2T以上磁场的球形环装置。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氢硼等离子体高参数运行的可行性,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技术方案提供了关键参考。

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曙光初现,从美国对氚燃料的转化探索到氢硼聚变技术的多元发展,再到中国在核聚变研发上的迅猛进展,每一次突破都让我们离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更近一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核聚变将成为我们生活中可靠的能量来源,开启全新的能源时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