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中,月球曾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之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地球内部,会发现深海海底的世界,其神秘程度可能更甚于月球表面。当我们准备有关“深海”的报道时,这一惊人的认知差异便愈发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960年,瑞士和美国的两名潜航员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最南部、海平面以下1.1万米的“挑战者深渊”,这是地球表面最深处,也是被人类征服的最后一个地球极点。但在他们停留的20分钟里,几乎什么都没看到,那次深潜仅仅是为了打破纪录。此后半个多世纪,再无人类到达这里。直到2012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自费制造潜水器,成为第三位到达地球第四极的人。他在旅程中获得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和样本,让科学界发现了至少68个新物种。他感慨这里像月球般荒芜,自己仿佛到了另一个星球。而在此之前,已有超过10人登上过月球。
深海被称为地球最后的边疆。近年来,随着陆地与近海资源开发利用渐趋饱和,人类探索深海的步伐逐渐加快。海上风电便是典型例子,国内近岸海域能为海上风电场提供的空间已临近上限,去年年底,国家部委明确新增海上风电项目应在离岸30千米以外或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布局,风电正走向深远海。从油气开采到海上发电,再到海洋养殖,诸多海洋经济细分门类都呈现出“走向深海”的共同趋势,就像“互联网 +”“人工智能 +”一样,与深海场景相结合,产业便有了新的可能。
然而,人类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以“能源之王”可燃冰为例,人类“驯服”它已有数十年,但开采之路困难重重。21世纪初期,日本提出的“可燃冰开发计划”多次试采因泥沙进入钻井通道而终止,因为大部分海底可燃冰与泥沙混合,分离泥沙是一大难题。中国虽在2017年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估算南海可燃冰地质资源量丰富,人们也曾寄希望于通过商业化开采实现“能源革命”,并定下203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的目标,但截至目前,这一目标仍遥遥无期。这是因为人们对可燃冰认识不足,难以找到优质富集区,且开采技术与装备需进一步突破。此外,可燃冰分解还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2010年“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导致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灾害,就是可燃冰分解的结果。
可燃冰就像是深海的缩影,对于人类而言,深海充满诱惑,又危机四伏。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并列,作为新兴产业被提出。当前,一场关于探索深海的竞赛正在各国间悄然展开。这场潜藏于海底的竞赛,虽不像太空竞赛、人工智能竞赛那般热闹,但却同样至关重要。深海,这片未知的边疆,正等待着人类以智慧和勇气去进一步探索与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