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遇见 “日本时刻”:老龄化、低生育与经济困局的三重警报

走在东京街头,白发司机驾驶出租车穿梭,六旬老人在便利店熟练收银;而在东北小城,同样的场景正在上演 —— 超市理货员、社区保安的银发身影愈发常见。当 “中国三四十岁以上难觅工作,日本高龄者仍在岗位坚守” 的对比引发热议,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正扑面而来:今天日本的社会困境,或许就是 20 年后中国的预演。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持续走低、经济增长乏力…… 这些曾被视为日本 “专属” 的社会病,正在跨越国界,成为中国发展路上的严峻挑战。

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堪称全球之最,超 30% 的国民已过花甲之年,街头每三人中就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养老院不仅未因庞大老年群体而 “生意兴隆”,反而名额供不应求。为填补劳动力缺口,大量老年人不得不重返职场,承担起出租车司机、超市店员等工作。反观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占比已接近 16%,且增速迅猛。专家预测,若保持现有趋势,15 年后中国将步入与日本相似的老龄化阶段,每三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东北三省作为 “老龄化重灾区”,年轻人口外流严重,部分地区老龄化程度已直逼日本,城市街头白发群体日益庞大,劳动力短缺问题初现端倪。

与老龄化如影随形的,是两国超低的生育率。日本两年前生育率仅 1.2,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所需的 2.1,不婚不育、丁克家庭成为普遍现象。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生育率持续走低,甚至低于日本。高企的生活成本、繁重的工作压力、天价的房价,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结婚要买房,养娃成本高,贷款还不完”,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敢婚育的真实写照。在一线城市,大量而立之年的年轻人选择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的生活态度背后,是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

经济层面,日本自上世纪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增长停滞,企业创新乏力,消费市场低迷。为刺激经济,日本政府频繁出台政策,但收效甚微。如今,日本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年轻人就业困难,高学历人才被迫涌入下沉市场。中国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部分领域已显现相似征兆:行业内卷加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消费市场活力待激发。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老龄化、低生育与经济困境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劳动力短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压力又加剧年轻人对婚育的恐惧,进而加速人口结构失衡。中国若想打破这一困局,需多管齐下: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出台鼓励生育政策,降低养育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引导社会观念转变,营造包容多元的生活氛围。

日本的现状,既是警示,也是镜鉴。面对即将到来的 “日本时刻”,中国唯有提前布局、积极应对,才能在老龄化与低生育的浪潮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守护社会的活力与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