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当 90 后作家刘楚昕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现场,哽咽着念出这句藏在初恋女友歌单里的歌词时,镜头内外无数人红了眼眶。这个从投稿被拒到终获大奖的逆袭故事,因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独白,在社交媒体掀起热潮。人们恍然发现,文学最动人的力量,从来不是华丽的技巧,而是直击人心的真实与深情。

在余华揭晓《泥潭》荣获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的瞬间,刘楚昕走上领奖台的身影,承载着无数文学追梦人的期待。然而,当他开口讲述自己的文学之路时,却没有陷入惯常的励志叙事。“一直投稿、一直拒稿” 的苦涩过往,在他平静的叙述中缓缓铺陈,正当听众准备聆听 “逆袭” 剧本时,故事突然转向了一段尘封的爱情。
刘楚昕回忆,年少时沉迷文学创作的自己,常因灵感突现中断与女友的约会。面对恋人的失落,他总以 “小说发表就送你化妆品和衣服” 作为承诺。女友爱听的那句歌词,曾被他当作无意义的浪漫,直到癌症夺走她的生命,才惊觉命运早已写下遗憾的注脚。如今站在领奖台上,他捧起的不仅是文学的奖杯,更是一份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这段真挚的感言迅速刷屏网络,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相似的经历:有人在事业有成时,想起错过的家人;有人在功成名就后,怀念共患难却走散的挚友。人们被打动的,不仅是故事里的爱情悲剧,更是在刘楚昕的讲述中,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影子 —— 那些未竟的遗憾、迟来的懂得,以及跨越时光的思念。
这场刷屏的背后,折射出文学最本真的力量。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言:“文学即人学。” 从《泥潭》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到颁奖台上这段掏心掏肺的独白,刘楚昕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结。在这个 AI 写作工具泛滥、网文创作追求 “量产” 的时代,他的故事更显珍贵 —— 没有模板化的套路,没有炫技式的修辞,唯有对生命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文学纯粹的热爱。
近年来,文学化的论文致谢、作家真实的创作手记屡屡引发关注,背后是大众对 “真诚表达” 的强烈渴望。当技术可以批量生成文字,当流量逻辑主导创作方向,人们反而愈发怀念那些带着体温的故事。刘楚昕的感言刷屏,恰似一记重锤,敲醒了陷入创作迷雾的写作者: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形式的创新,而在于能否触及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从泥泞中跋涉而来,刘楚昕的文学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他的这段感言,已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学的初心与使命。在技术与流量的浪潮中,愿更多写作者能坚守这份真诚,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让文学真正成为抚慰心灵、照亮人生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