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碟中谍 8》的海报孤独地占据影院 C 位,旁边零星散落着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宣传页,2025 年端午档的荒诞图景令人唏嘘。曾经挤满优质国产片的黄金档期,如今竟靠一位好莱坞巨星撑起门面。阿汤哥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 “不可能任务” 系列,会意外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 “救命稻草”。这场票房寒冬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信心崩塌与创作生态失衡的双重危机,中国电影正站在悬崖边缘,亟待一场绝地反击。

回望端午档昔日辉煌,2023 年《消失的她》狂揽 35.23 亿元,2024 年《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以小博大斩获超两亿票房。如今,本该是暑期档前哨战的端午档,却因《哪吒 2》延期陷入无片可战的窘境。片方匆忙用动画片 “填坑”,将端午档异化为 “六一档”,这种饮鸩止渴的排片,暴露出行业优质内容严重匮乏的困境。更令人忧心的是,自春节档创下 95.14 亿票房新高后,清明档、五一档票房接连腰斩,工作日全国单日票房甚至跌破 3000 万,影院门可罗雀的景象,让行业寒意刺骨。
市场低迷的背后,是多重危机的叠加。一方面,电影制作公司深陷亏损泥潭,华谊兄弟七年亏八十亿,15 家上市公司 14 家预亏,新项目融资举步维艰,大量影片积压不敢上映,形成 “越冷越不敢投,越不投越冷” 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观众观影需求悄然转变,好莱坞大片光环不再,国产片稍有瑕疵便遭诟病,加之电影票价飙升、流媒体内容冲击,让曾经的大众娱乐变成奢侈消费。
破局之路,唯有回归内容本质。行业需摒弃流量与 IP 的浮躁思维,像打造《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般打磨剧本,让 “匠人精神” 贯穿创作始终;拓宽引进视野,挖掘全球优质小众影片,以多元化内容激活市场;影院应革新放映模式,建立艺术院线联盟、推行分线发行,同时让票价回归亲民;政策层面,需精准扶持原创中小成本项目,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培育行业新生力量。
从端午档的 “阿汤哥独撑” 到全行业的生存危机,中国电影已无路可退。这场关乎生死的突围战,需要全行业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用优质内容重新赢回观众。否则,当影院灯光渐暗,熄灭的或许不仅是银幕的光芒,更是整个产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