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班级里孩子总是站在前排,身高比同龄人矮半头,不少家长心急如焚。奥运冠军邹市明妻子冉莹颖因 11 岁儿子 136cm 的身高引发热议,评论区里 “打生长激素赶紧补救” 和 “滥用伤身” 的争论激烈交锋。当 “身高焦虑” 席卷育儿圈,生长激素真的是拯救孩子身高的万能 “神药”,还是暗藏风险的 “双刃剑”?

近年来,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度节节攀升,生长激素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人的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对促进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等起着关键作用。1985 年,重组人生长激素经美国 FDA 批准,用于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给这类患儿带来了长高的希望。但需要明确的是,生长激素属于处方药,并非所有身高不理想的孩子都适用,需经儿科、内分泌科医生全面评估后方可使用。
判断孩子是否属于 “矮小”,有迹可循。若孩子明显比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多数孩子矮,或 3 岁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长不足 5cm、青春期男孩年增不足 6cm、女孩年增不足 5cm,抑或身材比例不协调、骨龄滞后,且排除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等疾病影响,才可能被诊断为矮小症。
孩子长不高,背后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遗传方面,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都可能阻碍生长;环境因素中,睡眠不足打乱生长激素分泌节奏,运动过少无法有效刺激骨骼,心理压力干扰内分泌,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发育;疾病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慢性肾脏、肝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反复感染等,都可能让孩子的生长暂时停滞。
对于符合使用条件、正在注射生长激素的孩子,家长需格外注意。注射前要进行全身检测,治疗时间通常不少于 1 年,严重者可能延长至 2 年。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发育正常后及时停药。同时搭配生活干预,保证孩子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营养饮食,鼓励参与跑步、篮球等体育活动。
而对于检查正常但身高偏矮的孩子,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同样能助力长高。优质睡眠是关键,生长激素在晚上 10 点到凌晨 1 点的深睡眠阶段分泌最为旺盛,保证孩子每天 9 – 10 小时睡眠、晚上 9 点前入睡至关重要。均衡营养不可或缺,鱼、虾等优质蛋白,牛奶、虾皮等含钙食物,牡蛎、牛肉等富含锌的食材,都是孩子长高的 “营养助推器”。坚持每天 30 分钟左右的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既能促进身高增长,又能增强体质。此外,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生长激素正常分泌。
在孩子的长高之路上,生长激素绝非 “万能钥匙”。家长们需摒弃盲目焦虑,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生长发育,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拥有理想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