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非遗遇见新潮生活:传统技艺如何焕发时代光彩?

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一片薄如蝉翼、被剖至 28 层的竹篾惊艳全场。这看似普通的竹篾,却是道明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团队的创新成果,也象征着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突破传统、寻求新生的生动缩影。当千年非遗与新潮生活相遇,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奇妙故事正在上演。

“90 后” 的杨隆梅,出身于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竹编世家,她的经历堪称非遗传承的一个传奇。年少时渴望 “看世界” 的她,因家中竹编厂火灾回到乡村,却带领团队开发出 1300 种定制竹产品,斩获 70 余项版权专利,带动 3000 余名群众就业 。她坚信,让传统竹编融入时尚元素与现代美学,是其立足现代生活的关键。如今,曾经只能挣辛苦钱的村里手艺人,凭借传统竹编技艺成功跻身高端市场,杨隆梅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创新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青年群体正成为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抖音非遗相关短视频过去一年播放量达 7499 亿,“95 后”“00 后” 成为内容生产主力 。从数据分析师转型为非遗传播者的史海峰,通过短视频让藏在大山深处的炭花舞惊艳全网。互联网为青年了解、传播非遗搭建了广阔平台,81% 的青年通过视频直播、图文创作等方式主动参与其中,他们以现代设计演绎传统技艺,为非遗增添了潮玩色彩。

科技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动力。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荻港古镇,数字非遗数控走廊、沉浸式光影秀场等科技手段,让非遗更加可感可知可体验 。天津美术学院成立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学生们将杨柳青做成表情包、开发互动游戏,把泥人张变成 AI 版本,成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新的展示舞台,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赋能。

“非遗 + 旅游” 的融合模式,则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自贡灯会通过 “灯会景区化” 和 “景区灯会化”,发展多元业态,设计主题灯会,赋予景区情绪价值;松赞酒店将非遗体验融入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制作黑陶、藏香的过程中感受藏文化魅力 。民宿与非遗也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民宿传递的生活方式为传统文化生活化提供了展示场景,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双向赋能。

从青年力量的崛起,到科技手段的运用,再到文旅融合的创新,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非遗的当代表达与时尚传播,让其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滋养美好生活,展现中华文明的新美学,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仍在继续书写精彩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