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防溺 “保命指南”!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随着夏日的,清凉的水域成了不少人消暑的选择,但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一个个因溺水而消逝的生命,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如何避免悲剧发生?当意外来临又该如何应对?这份科学全面的防溺水指南,为你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不游‘野泳’是避免溺水事故的关键。” 重庆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巡警支队副支队长陈刚的话语,道出了防溺的核心要点。然而,仍有许多人抱着侥幸心理,选择在野外江河、池塘等非正规水域游泳,殊不知,这每一次冒险都可能将自己置于生死边缘。野外水域的危险,远超想象。其一,水情复杂多变,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可能暗藏湍急的暗流与致命漩涡,一旦被卷入,即使是游泳高手也难以脱身;水温的剧烈变化,还会导致腿部突然抽筋,瞬间剥夺游泳能力。其二,水下环境危机四伏,尖锐的碎石、玻璃碎片,以及缠绕的水草,如同潜伏的 “杀手”,随时可能划伤身体、缠住肢体,让人陷入绝境。其三,救援条件严重不足,野外水域大多远离人群,缺少专业救生员与完备救援设施,一旦遇险,很难及时获得救助。此外,水中潜藏的蛇类、水蛭等生物,也会对游泳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意外总是不期而至,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争取一线生机。陈刚强调,“保持冷静是自救的第一法则”。人在溺水时,过度挣扎会让体力在短短 3 分钟内耗尽,此时应迅速冷静下来,蹬掉鞋子,采用 “水母漂” 姿势 —— 头部后仰,四肢自然舒展,利用肺部空气使身体漂浮在水面,保证口鼻呼吸顺畅。若附近有木板、树枝等漂浮物,要尽快抓住,借助其浮力维持身体在水面之上,等待救援。除非自身游泳能力极强且体力充沛,否则切勿盲目尝试自行上岸,以免因体力不支发生意外。

当他人遭遇危险时,施救同样大有讲究。陈刚提醒,非专业人士千万不要贸然下水施救,盲目入水不仅可能救不了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同时利用竹竿、救生圈、长绳等工具,在岸上实施救援。当成功救起溺水者后,要第一时间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并采用 “膝顶法” 帮助排水;若溺水者出现心脏骤停症状,需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见义智为” 远比 “见义勇为” 更值得提倡。5 月 25 日,重庆市垫江县新民镇老桥边,两名初中生面对 4 岁男童落水的紧急情况,沉着应对、默契配合,一人下水拉住男童,一人用长藤实施救援,在短短 3 分钟内成功将男童救起。他们用智慧与冷静,诠释了科学施救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树立了正确施救的榜样。

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侥幸。无论是游泳爱好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将防溺水知识牢记心间,远离危险水域,掌握自救与施救方法。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谨慎的行动,共同筑起防溺水的安全屏障,守护每一个珍贵的生命,度过一个平安、清凉的夏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