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千年!在这座新馆邂逅华夏第一玉龙的神秘面纱

五千年前的龙究竟有着怎样的面容?是威严霸气,还是神秘莫测?这个萦绕在无数人心中的谜团,随着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开馆试运营,终于有了令人震撼的答案。这座坐落于安徽马鞍山含山县的博物馆,不仅藏着迄今发现最早有角有鳞的玉龙,更将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 140 万平方米,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距今 5800 – 5200 年,比良渚文化还要早数百年。这里创造的祭坛、玉石器等文化,是中华文明 “古国时代” 第一阶段的关键节点,也正因如此,它被列为全国 “百年百大遗址” 考古发现之一。新落成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以十字院落风格的建筑和夯土板外墙,生动还原了远古时期城池的风貌,而馆内展出的约 1100 件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更是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走进博物馆,最吸睛的当属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时代最早之一的玉龙。它长径 4.4 厘米、短径 3.9 厘米、厚 0.2 厘米,呈首尾相衔的环状,扁平的器身上,龙须、嘴、鼻、眼雕刻得清晰可辨,头顶伸出两角,龙身外缘还刻有 17 条斜线象征龙鳞,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有角有鳞的玉龙,其模样与如今人们熟悉的龙形象极为相似 ,堪称 “华夏第一玉龙”。除了玉龙,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造型生动的玉人、体现宗教礼仪的玉龟和玉版,以及重达 88 公斤的大玉猪等珍贵文物,也都在展厅中惊艳亮相。玉鹰展翅欲飞,胸腹部的八角星纹象征太阳光芒;玉版与玉龟的组合,神秘图案至今无人能解,甚至被猜测为 “河出图、洛出书” 的源头;而 6 件姿态各异的玉人,或许正是当时巫师的模样,其精美服饰和虔诚姿态,让人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前祭祀的庄重场景。

博物馆不仅展出文物,还通过人工智能、裸眼 3D、VR 等现代技术,重现凌家滩先民的生活图景。观众戴上 VR 设备,就能 “穿越” 回史前祭坛,360 度感受先民礼天敬祖、琢玉烧陶、耕种水稻的日常生活。从考古成果来看,凌家滩已出现贫富分化和初步的社会分工,这里的玉器制作工艺更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甚至有专门的作坊进行分工作业。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开放,不仅是对四十年来考古成果的系统呈现,更是将凌家滩文化置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彰显其独特价值。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使者,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揭开华夏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