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时感觉脚步发飘,千万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隐藏在脖子里‘沉默杀手’发出的危险信号。” 8月初的一个傍晚,湖南长沙52岁的个体经营者李先生(化名),在地铁站厕所里突然昏倒,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救援就此展开。这个看似平常的傍晚,却因一个隐藏在颅内的“血管气球”破裂,让李先生的生命陷入了极度危机。

颅内动脉瘤:脑中的“不定时炸弹”
当李先生被紧急送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卒中中心后,急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他脑袋里藏着一个危险的“血管气球”——前交通动脉瘤,且已经破裂。神经内科三病区黄晓松主任医师介绍,动脉瘤就像是血管壁的“薄弱点”,如同轮胎鼓包。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脑动脉分叉处,由于血流冲击,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逐渐鼓出一个小囊泡。平时它可能悄无声息,但一旦破裂,往往导致大出血,医学上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这类出血急骤、凶险,被称为“最致命的脑出血”之一。
不良习惯:点燃“脑中炸弹”的导火索
医生在追问李先生病史时发现,他有多年的高血压,但用药极不规律;同时,他还是个老烟民,一天能抽30支烟。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得脆弱,吸烟又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这两个不良习惯正是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推手。像李先生这样的人群并不少见,很多中年人忙于生计,觉得“抽烟解压、血压高头不疼就没关系”,却不知这些习惯正在默默为脑血管埋下炸弹。
动脉瘤破裂:毫无预兆的生死危机
李先生突发意识障碍,正是动脉瘤破裂的典型场景。其他常见表现还包括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有人形容为“人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甚至直接昏迷。这种病没有太多“缓冲时间”,往往一旦倒地,就进入生死时速。动脉瘤破裂出血进展极快,被称为“脑血管里的炸弹”。患者能不能活下来,往往取决于送医是否及时。
微创手术:与死神的正面交锋
在家属知情同意下,医生为李先生实施了介入栓塞手术。通过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颅内动脉瘤腔内,释放弹簧圈,将动脉瘤填塞封闭。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血流恢复正常。相比传统开颅手术,血管内栓塞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是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过,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患者仍需防范脑血管痉挛、再出血、颅内高压等并发症,李先生在重症医学科度过了急性期的监护,经过积极救治,病情逐渐好转。
预防关键:管控高危因素
黄晓松主任医师强调,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极高,抢救成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和规范管理。颅内动脉瘤往往隐匿,但并非毫无线索。有些人在破裂前,会出现短暂的先兆性头痛、眼皮下垂、视力模糊。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高血压、吸烟饮酒、家族有动脉瘤或脑出血史,医生建议定期做头颅CTA或MRA检查,可以在破裂前发现动脉瘤,从而提前干预。控制血压、戒烟限酒、定期检查、管控高危饮食,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别让坏习惯点燃“脑中炸弹”,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