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夜实验室的灯光遇上婴儿的啼哭,无数科研女性被迫在事业与家庭间艰难徘徊,她们的才华与潜力,是否只能在这场拉扯中被渐渐消磨?如今,上海给出了一个温暖且有力的答案。近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 “科妍回归计划”,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员送上每人 5 万元的资助,助力她们冲破阴霾,重新绽放于科研的蓝天之下。

生育与科研的 “艰难天平”
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上,女性正以独特的智慧与坚韧,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截至 2024 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占比高达 43.96%,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也达到 38.71%。但令人惋惜的是,在高级岗位和领军人才队伍中,女性的身影却随着职级升高而愈发稀少。
这背后,生育成为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显示,科研女性生育后,学术生产力(论文产量)平均下降 20%,而男性却不受此影响。究其原因,孕哺期的生理负担、育儿的繁重责任,与科研所需的连续性、专注度严重冲突。女科学家李文然感慨,生育与科研的 “黄金期” 高度重合,使得许多优秀的同行不得不放慢甚至停下事业的脚步。这种 “个人选择”,实则造成了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5 万元资助,传递暖心信号
为打破这一困局,上海重磅推出 “科妍回归计划”。该计划 2025 年度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试点,面向 40 周岁以下、生育结束后 2 年内、拥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在岗女性科研人员,一次性给予每人 5 万元资助,其中 2 万元用于个人补贴,3 万元作为科研经费。这笔资助虽不能彻底消除难题,但它传递出的信号意义非凡:生育绝非职业发展的阻碍,社会将与女性共同承担起平衡家庭与事业的重担。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王宇表示,这不仅是对国家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上海在优化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生态上的率先探索。“科妍回归计划” 不仅给予物质支持,后续还将通过加大宣传、举荐评优、培训研讨等方式,持续助力女性科研人员成长,努力搭建起跨越职业断崖的 “回归之桥”。
系统性支持,刻不容缓
当然,要真正化解生育与职业的矛盾,仅靠一项政策远远不够,还需社会各方形成合力。科研单位应主动作为,提供灵活办公时间、远程协作机会以及育儿支持设施,让女性回归岗位后能迅速找回状态,持续发光发热;社会观念也亟待革新,长期以来 “母亲” 与 “科研工作者” 对立的刻板印象,必须通过舆论引导和教育逐步破除;而在家庭内部,父亲应更多参与育儿,合理分工协作,为女性分担压力。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美萍作为该计划的推动者之一,自身就是一位在科研与家庭间努力平衡的 “亲历者”。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 “科妍回归计划” 这样的举措,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细致入微的支持,让更多 “科研妈妈” 能够从容地兼顾家庭与事业。
总结:呵护 “科研玫瑰”,拥抱创新未来
上海的 “科妍回归计划”,是对孕哺期女科学家的深情呵护,更是对全社会创新活力的精心培育。当越来越多的 “科研玫瑰” 不再因生育凋零,而是在家庭与事业间优雅绽放,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女性科研人才的回归,更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繁荣与发展。期待未来,这项计划能不断完善、扩大范围,也期待社会各界能持续发力,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公平、友好的发展环境,让每一份科研梦想都能在爱与支持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