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岁的小李,连续一个月没日没夜地对着电脑加班,某天早上醒来,眼睛又红又干又黏,看东西也模糊不清,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干眼症。这并非个例,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干眼症发病率约在 21%~30%,也就是说,每三个中国人中,就可能有一个患过干眼症,这一数据令人揪心。

人的眼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泪液组织,每次眨眼,泪液会均匀涂布于眼表,为眼睛保湿、润滑。当眼睛出现泪液生成不足、质或量异常、泪液蒸发过快等情况,再加上长时间看电脑、手机导致眨眼频率减少,就会造成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进而引发干眼症。其中,“视频终端疲劳综合征” 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种干眼症,由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子视频终端引起,属于慢性眼表疾病,类似高血压、糖尿病,难以彻底治愈。
判断是否患上干眼症,可从自我感觉和眼睛情况两方面入手。自我感觉上,会有明显的干涩感、烧灼感、异物感、眼痒、眼痛,可能还伴有针刺感;眼睛情况则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眼中有黏液(清晨可能粘连上下眼睑难以睁眼)、眼红、视疲劳等。如果只是眼睛有些酸,休息后能缓解,不一定是干眼症;但要是休息充分后,上述症状仍持续出现,就需及时去医院检查,切勿自行随便买眼药水,不对症治疗的话,改善效果会很有限。
研究显示,干眼症约占眼科就诊患者的 60% 以上,其高发除了长期过度用眼,还与 7 种情况密切相关。一是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移植术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及痛风等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维生素 A 缺乏、雄激素缺乏、更年期后的女性等,都容易引发干眼症。二是眼部基础病,像感染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睑缘结构异常等眼部局部感染及免疫相关疾病,还有眼睑皮肤及结膜松弛症、眼睑痉挛、眼型痤疮等,都是干眼症的 “常客”。三是环境因素,在空气污染、光污染、射线、高海拔、低湿度及强风力条件下,干眼症更容易发生。四是生活方式,长时间看电脑玩手机、户外活动少、近距离平面固视、睡眠不足、使用空调、吸烟、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眼部化妆及长时间驾驶等,都与干眼症有关。五是眼部手术后,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导致干眼的发生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术后 3~6 个月能恢复,但少数患者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六是药物影响,包括全身用药如抗组胺药、避孕药、全身化疗药和某些抗抑郁药物等,以及局部用药如眼部消毒剂、抗病毒药物、抗青光眼药物及含防腐剂滴眼液、眼膏等。七是心理和情绪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可能导致干眼。
干眼症目前无法根治,且容易复发,只能缓解症状,因此预防尤为重要。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晚应保证 8 小时高质量睡眠,让眼睛充分休息,因为睡眠质量差会引发并加重干眼症。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减少单次持续使用时间,可参照 “202020” 口诀,即观看屏幕 20 分钟,将眼睛移到 6 米远的地方,坚持 20 秒钟以上,同时避免因过于集中精力而减少眨眼频率。保证周围环境湿度,使用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时,避免直面,可适量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减少眼干加重。减轻眼睛不必要负担,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戴隐形眼镜睡觉、接种睫毛、纹眼线、画眼妆等,都会对眼睛形成刺激,易引发眼干症状。此外,还可以在家进行热敷,用略高于体温(40~45 摄氏度)的毛巾闭眼敷眼,每次 10 分钟左右,也可选择蒸汽眼罩或热水杯熏蒸眼睛,边熏边眨眼睛,这样能帮助睑板腺潴留的分泌物排出,一天可多做几次,效果较好。同时,要均衡饮食、注意卫生,主动为眼睛减负。
干眼症已成为困扰众多中国人的常见眼病,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 “心灵之窗”。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科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