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一间康复室里,67 岁的偏瘫老人坐在椅子上,紧闭双眼,集中全部意念默念:“抬胳膊,抬胳膊……” 几秒钟后,他原本毫无知觉的左臂竟缓缓抬起,颤抖着完成了取药、倒药的动作。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的真实画面。无需开颅,不必佩戴笨重的脑电帽,这项新技术正为 millions 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打开康复之门。

脑机接口技术的探索早已起步,但始终面临 “精准度” 与 “安全性” 的两难。2012 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开颅手术为瘫痪患者植入电极,让其用意念控制机械臂,这种 “侵入式” 技术虽精准却风险高;2014 年巴西世界杯上,截瘫少年借助脑电帽操控外骨骼开球,“非侵入式” 技术虽安全,却因信号需穿透头皮、头骨而精度大减,甚至头皮出油都会干扰数据。
介入式脑机接口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的研究,将采集信号的支架通过颈部微创手术送入患者大脑运动皮层周围的血管,再把饼干大小的传输装置埋入胸口皮下。这种 “血管介入” 的方式,既避免了开颅对大脑的损伤,又消除了非侵入式的信号衰减问题,堪称 “精准与安全的平衡术”。
为了这一天,科研团队历经数年攻坚。2022 年,他们先在羊脑内完成试验,验证了技术的生物安全性;2023 年,猴脑试验中,动物成功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自主喂食;2024 年,支架取出试验证明设备无排异反应。直到今年,首位人类志愿者 —— 一位脑梗后偏瘫半年的老人,才迎来了改写命运的手术。
术后的康复过程充满惊喜。当老人想象抬臂时,血管内的支架捕捉到脑电信号,经胸口装置传输至计算机,解码后转化为指令,触发功能性电刺激设备 “唤醒” 肌肉。这种 “中枢 – 外周 – 中枢” 的闭环反馈,不仅帮助完成动作,更能促进大脑神经重塑。研究显示,介入式设备采集的信号准确率远超传统脑电帽,让 “意念操控” 从模糊的想象变成可控的现实。
这项技术的突破,对脑卒中患者意义非凡。我国脑卒中患病率逐年上升,幸存者常留下偏瘫等后遗症。以往的康复训练中,电刺激参数由康复师设定,难以与患者的运动意图同步。而介入式脑机接口让患者自主控制刺激时机与强度,更符合大脑的可塑性规律。正如团队心理支持专家周详所言:“当患者能用意念驱动身体,这种‘自主感’本身就是最好的康复动力。”
目前,设备已在志愿者体内稳定运行十几天,无感染、血栓等不良反应,取出后患者状态良好。段峰团队正筹备下一批试验,目标覆盖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更多患者。全国多家医院已开设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医保政策也为新技术开辟了绿色通道,让 “意念修复运动” 的未来渐行渐近。
从开颅植入到血管介入,从机械臂辅助到自主抬臂,脑机接口技术的每一步迭代,都在缩短人与 “自由行动” 的距离。当偏瘫老人的手臂再次扬起时,那不仅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更是科技向生命致敬的瞬间。
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联合多家医院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让脑梗偏瘫老人通过意念控制抬起手臂。该技术无需开颅,通过血管介入采集脑电信号,兼顾精准与安全,历经羊、猴等动物试验验证。其能形成 “中枢 – 外周 – 中枢” 闭环反馈,助力神经重塑,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带来康复新希望。目前试验进展顺利,后续将扩大研究范围,相关医疗支持政策也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