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近日,一项令人忧心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冰雹日数正在显著增加,且在未来 50 年内,这一数字可能会飙升 107%。这一发现犹如一记警钟,再次向人类敲响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冰雹,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对流天气,其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使得农作物颗粒无收,还可能损坏建筑、车辆,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近年来,人们明显感受到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而冰雹规模和强度的增强趋势,也被诸多研究认为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对小尺度极端天气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存在不足,准确把握冰雹趋势在气候变化中的变化一直是科学界的一大挑战。
当地时间 9 月 2 日,发表于《自然 –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冰雹日数的变化规律。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近 3000 年的历史文献与灾害记录,证实自 1850 年以来,中国的冰雹日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态势,并且这种变化极有可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所驱动。
为了得出可靠的结论,研究者广泛参考了多源资料。其中涵盖了中国历史文献中公元前 886 年至 1948 年的冰雹灾害记载、国家民政部门 1949 年至 2000 年的冰雹灾害统计,以及 2000 余个气象站 1950 年至 2010 年的冰雹观测记录。通过对公元 1500 年以后的冰雹日数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令人震惊:冰雹发生日从 18 世纪的平均每年 10 天,急剧增加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年均 60 天。
不仅如此,研究者基于 1500 至 1948 年的冰雹记录,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以此预测持续变暖情景下未来的冰雹天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最高排放气候场景下,到 2072 年,冰雹日数可能会较 2017 年增长 107%。这意味着,在未来短短 50 年内,冰雹灾害的发生频率将翻倍,给我国的农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些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全球变暖与中国冰雹发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大气中的能量分布愈发失衡,不稳定能量不断积聚,这为冰雹等极端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可以预见,在更暖的气候下,冰雹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可能进一步增加,给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力度,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全社会都应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否则,未来我们可能将不得不面对更多、更强的冰雹灾害,承受难以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