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江湖:民营巨头穿越低谷的生存之道

在医疗服务的广阔版图中,眼科一直是备受瞩目的“黄金赛道”,素有“金牙、银眼、铜骨”之说。2025年8月底,爱尔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这四家A股眼科上市企业陆续发布半年报,它们的业绩表现不仅反映着自身的经营状况,更映射出整个民营眼科行业的兴衰沉浮。

行业回暖:需求释放催生增长机遇

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宛如一片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6亿人,屈光加白内障患者人数超7亿人,庞大的患者群体为眼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2024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231亿元,同比增长11.05%,其中民营机构市场份额占比42%,规模突破937亿元。屈光不正和白内障作为最大的眼病群体,是眼科医疗服务的核心业务,合计占整体市场的47%。

尽管经历了新冠疫情、消费疲软等挑战,2025年上半年,这四家民营眼科企业营收重回稳健上升轨道,经营韧性凸显。这背后是中国眼科门急诊人次增至1.57亿人次,眼科专科医院的执业医师和护士人数稳步攀升,以及消费者眼健康消费意识逐渐增强的有力支撑。西南证券测算预计,2025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21.5亿元,2020 – 2025年复合增长率16.0%,市场持续扩容确定性高。

龙头引领:爱尔眼科的扩张与挑战

爱尔眼科作为眼科龙头企业,以115亿元的营收体量领跑行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07亿元,同比增长9.1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0.05%。门诊量92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7%;手术量87.9万例,同比增长7.63%。其三大主营业务屈光项目、视光服务项目、白内障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1.14%、14.73%、2.64%。

爱尔眼科凭借大举收购的策略迅速扩大经营阵地,截至2024年末,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增至621家,2025年上半年又收购三家公司。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风险,若并购标的资产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其经营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爱尔眼科需要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以消解潜在风险。

各显神通:其他企业的生存策略

华厦眼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39亿元,同比增长4.31%;归母净利润达2.82亿元,同比增长6.20%。公司继续推进连锁布局,加强全国市场地位,屈光项目和眼视光综合项目合计贡献约六成营收。截至上半年末,在全国49个城市开设64家眼科专科医院及67家视光中心。

普瑞眼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2.74%,但净利润1466.75万元,同比下降66.12%。整体需求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白内障项目受国家集中采购政策影响,给其营业收入增速带来压力。不过,公司业务规模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近三年有17家医疗机构陆续开诊。

何氏眼科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5.60亿元,同比下降4.22%,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32.46万元,同比增长84.19%。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缩减费用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加大对高毛利业务的投入,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底启动的视光全国加盟连锁项目也取得进展,2025年上半年新增签约加盟商23家,累计已签约53家。

在眼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这四家企业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策略穿越低谷,在市场扩容的机遇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未来,它们将继续在技术创新、服务优化和市场竞争中角逐,共同推动民营眼科行业的发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