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啦!”9月1日中午12时,渤海和黄海部分沿海城市的渔船如千帆竞发,驶向大海深处,沿海居民们又迎来了品尝渔船满载而归海鲜的欢乐时光。可很多人不禁会问,9月1日之前就没有海鲜吗?“开海”究竟开的是什么?与之相对的“关海”又是怎么回事呢?

开海与关海:休渔期的前世今生
“关海”有个正式名称叫海洋伏季休渔期,也叫禁渔期。这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虾、螃蟹等生物有繁殖喘息的机会,使它们能够源源不断地繁衍下一代,避免海洋资源因过度捕捞而衰退。
我国的伏季休渔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1995年,渤、黄、东海海域开始全面实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1999年,南海部分海域也加入其中,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休渔期主要选在夏季,与“三伏季节”重合度较高。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海洋浮游生物生产力高,鱼虾也选择在这个时候繁殖,所以规定这段时间尽量不去打扰它们。
伏季休渔期结束,就意味着渔民们可以出海打鱼了,也就是“开海”。有些地方称之为“开渔”,部分沿海地区还会举办“开渔节”,当天会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表演,热闹非凡。
开海时间:并非全国统一
虽然大家都在热议“9月1日开海”,但实际上并非所有地方的休渔期都在这一天结束。目前执行的是2023年调整后的休渔期,不同海域的休渔结束时间有所不同。渤海以及北纬35度以北的黄海海域,解除休渔期的时间是9月1日12时;北纬35度至北纬26度30分的海域,休渔期要到9月16日12时才结束,像江苏大部分地区、上海、浙江以及福建偏北的沿海地区,渔船还要再等几天才能出海;而北纬26度30分以南的东海以及南海海域,禁渔期在8月16日就已经解除了,这些地区的居民早就吃上了新鲜的海鲜。
休渔期也能吃海鲜
休渔期并非就吃不到新鲜海鲜。休渔期的鲜活海鲜主要来自近海养殖业,当然,在禁渔期也有可能吃到渔船刚捕捞回来的新鲜海鲜。一些特殊的渔船可以申请专项捕捞许可证,不过许可证发放有严格限制,且会严格限制捕捞的渔业资源种类,以确保不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钓具作业的渔船也可以出海作业,因为这种捕鱼方式对渔业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小,但出海前必须报备,回来后可能会有人检查渔获物。此外,去公海海域捕鱼的远洋渔船也能带回海鲜,但很多远洋渔船捕捞的鱼会被冷冻保存,算不上鲜活海鲜。
开海限定海鲜,快来尝鲜
开海后,各种新鲜海鲜纷纷登场。带鱼在开海季能吃到当天捕捞冰鲜保存的,口感很不错,目前带鱼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养殖。鲅鱼在我国四大海域均有分布,也未实现商业化养殖,是开海季的“代表鱼”之一,深受沿海地区居民喜爱。银鲳非常少见,价格相对较高,人工养殖还在探索阶段,其味道十分鲜美,闽南和潮汕地区都有相关的美食谚语。龙头鱼内陆很少见到,嘴里密布锋利牙齿,浑身柔软,同样没有大规模人工养殖,适合在开海时尝鲜。此外,还有海捕的梭子蟹、大黄鱼、石斑鱼等,但这些新鲜食材仅限沿海地区居民能品尝到最新鲜的,冷链运到内陆就少了那份鲜美。不过,开海时间会持续到明年5月1日,期间去海边旅游都有机会吃到这些海货。
伏季休渔期制度虽然让人们在5月到8月间难以吃到新鲜海鲜,但它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让海洋生物休养生息。我们也要拒绝购买休渔期违规捕捞的鱼,共同保护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