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馆的书香与欧洲思想的深邃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在上海杨浦区,有这样一扇持续敞开十年的 “欧洲之窗”—— 杨浦区图书馆的特色阅读品牌,它以 “让阅读遇见世界” 为宗旨,不断为市民读者带来充满国际视野的文化盛宴。5 月 24 日下午,这扇 “欧洲之窗” 再度开启,携手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张智,带来一场名为 “寻觅时空间的观念:关于欧洲思想史的再思考” 的主题讲座,为第 24 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讲座现场,张智副教授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欧洲思想史的奇妙世界。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以夏尔丹的画作《喝茶的女士》为切入点,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分享道,思想史家巴克森德尔将这幅画视作特定时代的 “思想装置”,画中清晰与模糊的光影变化,不仅是画家的艺术手法,更与牛顿的光学、洛克的感觉论紧密相连,画家真正的意图并非单纯 “反映自然”,而是 “捕捉感觉”。这一独特的解读视角,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历史学家思维方式的精妙,也为理解思想史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随后,张智围绕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分析语言与行动、话语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社会变化和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使用哪些史料?” 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了在场读者的思考。他详细介绍了几种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占据思想史学术讨论中心地位的剑桥学派(语言语境主义),注重语言所处的语境;因反对剑桥学派而兴起的 “思想的社会史”,强调 “社会语境” 对思想形成的影响;还有以社会不平等为研究前提的民众思想史。在史料运用上,剑桥学派突破传统局限,不局限于经典文本;“思想的社会史” 进一步拓展史料范围;民众思想史更是将行动和组织模式纳入解读对象。通过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原本深奥的思想史研究变得清晰易懂,让读者领略到思想史研究的多元魅力。
在讲座中,张智特别强调,思想史并非遥不可及,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研究方法能帮助人们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读者的强烈共鸣,不少人表示,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
活动尾声,张智表达了对未来公共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殷切期望,“期待未来公共图书馆与出版社能有更多新型的活动合作,让中外好书的智慧照亮更多市民读者的文化生活,共同渲染这座城市的书香氛围。” 此次 “欧洲之窗” 举办的讲座,不仅让市民读者深入了解了欧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魅力,也彰显了该阅读品牌在推动文化交流、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这扇 “欧洲之窗” 将继续为杨浦乃至上海的市民,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眺望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