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度的高温天,连续两天打到弥漫着异味的网约车,乘客形容 “像钻进了不同司机的被窝”;连优享、专车都难逃 “臭名”,去年年底 “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 的话题冲上热搜,让网约车行业的体面荡然无存。曾几何时,网约车以便捷、高效颠覆了传统出行方式,如今却在 “臭车”“收入下滑”“竞争惨烈” 的抱怨声中,逐渐褪去光环。网约车,到底怎么了?

“臭车” 背后,是司机群体被时间碾压的生存现状。平台规定禁止司机在车内睡觉,但现实中,充电站里司机后备箱的被褥枕头、车内若有若无的生活气息,都在诉说着无奈。上海网约车司机高师傅坦言,自己每天出车 14-15 小时,一个月仅休息 1 天,“要不是家里负担重,谁愿意这么拼?” 为了达到每月一万多元的收入,司机们不得不压缩睡觉、吃饭、洗澡时间,甚至在车里凑合过夜。当时间成为换取收入的唯一筹码,车内环境的整洁自然成了牺牲品。数据显示,2024 年上海网约车日均载客 157.9 万车次,而具有运输证的网约车约 7.6 万辆,有证驾驶员或超 10 万,“分蛋糕的人变多,蛋糕却变小了”,激烈竞争下,司机只能靠 “熬时间” 续命。
收入神话的破灭,让网约车行业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几年前 “在上海开网约车月入过万” 的传说,如今成了 “拼命才能勉强达标” 的现实。专车司机李师傅每天要出车 13-14 小时,扣除租金、充电和吃饭成本,需营收 1000 元才能保本;快车司机高师傅每月租金 6000 元,高强度工作下,月净收入刚过万。更令人唏嘘的是,“月入 2 万” 的 “王者司机”,日均出勤达十五六个小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方向盘。曾经的 “高收入” 诱惑,如今成了 “用健康换钱” 的困局。更糟的是,企业缩减开支,普通员工打车被限制为快车,特惠单成了主流,连奔驰等豪车都不得不接 12 元的订单,司机的议价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行业规制与现实困境的碰撞,让司机们陷入两难。2024 年上海取消非沪籍司机限制,降低了从业门槛,但 “车证” 办理被暂停,意味着外地司机只能租车运营,进一步增加成本。为节省房租,不少司机选择在车内过夜,间接加剧 “臭车” 问题。尽管平台对 “异味车” 采取封号处罚,三次警告就可能封停一个月,但单纯的 “堵” 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少数司机驿站提供充电、住宿一体化服务,月租 600-650 元,深受司机欢迎,却因场地限制难以普及。当 “代充代泊”“实惠住宿” 成了奢望,司机们只能在生存压力下继续透支自己。
从乘客的 “异味投诉” 到司机的 “生存焦虑”,网约车行业的降温早已显现。曾经靠补贴和便捷赢得市场的模式,如今在竞争饱和、成本高企、监管收紧的多重压力下难以为继。要让网约车重新 “香” 起来,不仅需要平台优化管理,为司机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持,也需要行业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平衡司机收入与乘客体验。否则,当司机们纷纷离场,乘客或许会发现,想打一辆干净、及时的网约车,将变得越来越难。
网约车行业渐失往日吸引力,“臭车” 问题频发,反映出司机生存困境。上海网约车司机需长时间工作才能维持收入,竞争激烈导致收入下滑,“车证” 限制增加成本,司机为省房租可能在车内过夜加剧异味。虽有平台处罚和少数司机驿站缓解问题,但行业面临竞争饱和、成本高企等挑战,需多方努力平衡司机收入与乘客体验,才能让网约车重拾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