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硝烟遮蔽了蓝天,当战火撕裂了家园,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 “灰色地带”,一场关于生存、爱与坚守的故事正在书页间缓缓展开。安德烈・库尔科夫的新作《灰蜜蜂》,以养蜂人谢尔盖伊奇的视角,在战场的边缘奏响一曲别样的田园牧歌,带读者走进一个被战争笼罩却依然充满人性温度的世界。

在顿巴斯战争形成的 “灰色地带”,385 公里长的 “接触线” 将交战双方隔开。养蜂人谢尔盖伊奇的村庄小斯塔罗格拉多夫卡,就位于这充满不确定性的区域。这里没有喧嚣的城市生活,只有他和发小帕什卡相依为命。用煤取暖、喝蜂蜜酒、靠蜂蜡蜡烛照明,谢尔盖伊奇在战争的阴影下,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为了给蜜蜂寻找宁静的采蜜之地,他毅然踏上穿越国境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为蜜蜂寻找家园,更是他对生活意义的探寻。
小说前半部分,谢尔盖伊奇与帕什卡之间戏剧性的相处模式,以及他对前妻和过往生活的追忆,让他宛如战争孤岛上的鲁滨孙。但正是他对蜜蜂的深情照料、在寂寥生活中充满冒险的行动,深深吸引着读者。他冒险埋葬暴露在平原上的士兵尸体,在夜色中穿越雪原;步行到邻村换取鸡蛋,感受妇人款待的温暖。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他的善良与对生活的热爱。
旅途中,蜂蜜成为谢尔盖伊奇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他用蜂蜜换取生活物资,蜂蜜在他心中逐渐货币化,维系着他与外界的经济联结。同时,他对蜜蜂 “天职” 的思考,也反映出他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 他是大自然的合作者、蜜蜂的守护者。在与女性的交往中,谢尔盖伊奇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与诱惑。售货员加利娅的出现,让他体会到别样的温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世界,这种矛盾的情感抉择,深刻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灰蜜蜂》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生存的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边缘诗学与身份认同议题。随着谢尔盖伊奇的长途跋涉,他在不同人群中呈现出不同的身份认同。面对乌克兰士兵、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军人,他的身份认知不断变化,但他始终坚定地认为自己来自小斯塔罗格拉多夫卡村。这种对家园的坚守,成为他生命的支柱。
小说中,“灰蜜蜂” 的隐喻贯穿始终。俄罗斯安全部门没收蜂箱后,部分蜜蜂病变呈灰色,被同伴驱逐,这一情节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创伤与排斥。谢尔盖伊奇最终亲手炸掉病变的蜂箱,既是对创伤的止血,也是无声的反抗。作者安德烈・库尔科夫以独特的视角,通过谢尔盖伊奇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多元文化、和平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