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万买的房子,现在 50 万都卖不出去,可贷款还剩 80 多万,这日子没法过了!” 南昌一位业主的哭诉,道出了当下不少购房者的心酸与无奈。曾经被视为 “硬通货” 的房子,如今成了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房价的大幅下跌让无数家庭面临资产缩水甚至 “负资产” 的困境,断供的阴影正悄然蔓延。

2019 年,南昌的这位业主掏空父母一生积蓄,再加上自己工作十年的存款,凑够 36 万首付,以 120 万的价格买下一套 100 平米的住房,每月需偿还 4000 元月供。可短短几年时间,同小区的房子挂牌价就跌到了 50 万出头,房子市值远低于剩余贷款本金。“继续还贷就是在填无底洞”,他的话语中满是绝望。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2025 年全国新增断供房已突破 30 万套,因断供被收回的房产总量超过 200 万套,同比增长 40%。国家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商业银行房贷不良率已达 2.7%,较 2023 年上升 0.9 个百分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平均达 1.9%。曾经被认为最安全的资产,如今成了吞噬家庭现金流的 “怪兽”。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周期平均长达 210 天,较 2021 年的 65 天延长 223%,市场流动性几近冻结,业主想卖房止损都难。
房价暴跌为何会引发断供潮?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负资产” 陷阱是重要原因之一。当房价跌幅超过首付比例,房产就从财富象征变成了债务枷锁。北京主城区房价较峰值回落 28.3%,深圳更是暴跌 42.1%,回归至 2015-2016 年水平。2021 年高位接盘的南昌业主,200 万买的房如今估值仅 150 万,未还贷款却还有几十万,形成 50 多万的负资产缺口。
收入缩水与就业不稳定也让不少家庭承压。2024 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 5.0% 至 5.7% 之间徘徊,平均薪资增速仅 2.3%。即便房贷利率下降,许多家庭仍对未来收入能否支撑月供充满担忧。高杠杆购房也埋下了隐患,2024 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高达 62.5%,房贷占比超 80%,35 岁以下年轻购房者中,78.3% 的人房贷支出占家庭月收入 40% 以上,远超 30% 的国际安全线。此外,房地产投资属性逆转,2024 年全国主要城市房屋租金收益率仅 1.8% 至 2.5%,远低于约 3.5% 的房贷利率,投资客纷纷选择断供止损。
面对断供潮,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与个人共同发力。对普通人而言,要守住月供不超过收入 40% 的底线。若房产在交通便利、配套成熟区域,可通过出租覆盖部分月供;郊区、三四线城市等非优质资产,需果断抛售,避免持续贬值;还可与银行协商降低利率或延期还贷,同时开拓副业增加收入。
房价的起伏波动,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房子与生活的关系。房子终究是生活的容器,而非全部。当房价下跌带来的阵痛逐渐散去,或许人们会更明白,家的温暖不在于房子的价值,而在于家人的陪伴与生活的本真。而当下,如何平稳度过这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