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推销’焕新家装节’,今天门店就人去楼空!”华南老牌家装企业靓家居的突然崩塌,让数万消费者陷入装修烂尾的困境。这家拥有24年历史、曾引领行业潮流的华南家装连锁巨头,为何会在短短数日内从正常运营走向全面停摆?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激进扩张、战略失焦和行业寒冬共同酿成了这场”家装地震”。

一、崩塌来得猝不及防:从”焕新节”到”维权群”的魔幻48小时
7月18日中午,靓家居直播间仍在卖力推销”焕新家装节”活动,员工正常上班,消费者下单付款。但当晚,官方网站和小程序突然停运,各地门店陆续关门。7月20日,公司突然宣布停止营业,160家门店一夜之间全部关停。
“我的房子装修才到一半,现在彻底停工了。”广州业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她的装修合同,首付款高达8万元。像她这样的维权业主,在各大社交平台已组建近百个维权群,涉及金额超千万元。
现场探访发现,靓家居总部所在写字楼18楼已被封闭,物业人员引导维权者到地下停车场登记。登记信息显示,仅7月22日一天,就有超过200名消费者和供应商前来登记债权。
二、24年创业沉浮:从”建材超市”到”家装帝国”的崛起与陨落
1999年,创始人曾育周在广州开设首家建材超市,凭借”品类全、价格透明”的模式迅速崛起。2003年首创”小区营销”,2008年推出革命性的”388元/平方米透明装修套餐”,奠定行业地位。
2015-2019年,靓家居开启疯狂扩张模式,门店数量从50家激增至160家,业务覆盖广东、广西两省。为抢占市场,公司采取”低毛利换规模”策略,推出预付款、签约送家电等促销活动。
“这种激进扩张埋下了巨大隐患。”行业分析师李强指出,”当房地产下行,毛坯房装修需求锐减时,靓家居的’造血’能力瞬间枯竭。”
三、行业寒冬下的战略失焦:错失存量市场转型良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家装行业产值缩水至2.59万亿元。行业正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二手房翻新、局部改造等业务占比已达44.4%。
“靓家居80%的业务依赖毛坯房整装,在房企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订单量断崖式下跌。”知情人士透露,公司长期依赖的预付款模式在业务萎缩后陷入恶性循环,资金链彻底断裂。
更致命的是,面对行业转型趋势,靓家居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重心。”当竞争对手纷纷布局存量市场时,靓家居仍在死磕毛坯房装修。”家装行业专家张明说。
四、消费者维权指南:如何追回血汗钱?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建议消费者:
- 固定证据:保存装修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
- 集体投诉:向住建部门、消协等机构投诉
- 法律途径:可尝试集体诉讼,申请财产保全
- 破产清算:若公司资不抵债,可申请债权申报
“特别要注意核查收款账户是否为公司对公账户。”王玉臣提醒,”很多家装公司会要求打入个人账户,这增加了维权难度。”
【结语】
靓家居的轰然倒塌,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悲剧,更是整个家装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在房地产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何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如何把握存量市场机遇,成为所有家装企业必须面对的生死课题。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有实力的装修公司、警惕预付款陷阱、保留完整证据链,才能避免成为行业洗牌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