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市场为创新药板块的回暖欢呼时,行业内部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寒意。一边是政策利好频出,医保目录与商保目录双轨并行;一边是创新药企仍在为”卖青苗”挣扎,为”入院难”发愁。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中国创新药行业正陷入一个怪圈:研发端热火朝天,支付端却冷若冰霜。从”上市悬崖”到”入院难”,万亿市场的繁荣表象下,一场关乎行业存亡的突围战正在上演。

一、”上市悬崖”:创新药的利润收割机失灵了
“国外是’专利到期悬崖’,我们是刚上市价格就跳水。”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的比喻,道出了创新药企的集体困境。以依沃西单抗为例,这款国产肺癌双抗药纳入医保后,价格从2299元/支暴跌至736元/支,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
更严峻的是,创新药的自由定价红利期从过去的4-5年骤降至1-2年。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让药企陷入两难:不降价进不了医保,大幅降价则血本无归。这种”以价换量”的游戏规则,让创新药成了”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品。
二、商保目录:救命稻草还是镜花水月?
7月1日落地的”丙类目录”被视为破局关键。但现实很骨感:
- 商保覆盖人群不足医保的1/10
- 高价药入院仍需突破”一品两规”限制
- 药企申报热情远低于预期
“我们更愿意先试水医保。”多位药企负责人坦言。商保目录的”三除外”政策(不计入医保考核、不纳入集采监测、不受”一品两规”限制)看似美好,但医院采购意愿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三、入院难:创新药的”最后一公里”困局
艾昆纬报告显示,全国三甲医院近五年仅引进10%的医保创新药。某药企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进医保后,还要花两年时间、数千万资金铺医院,最后可能只覆盖几家三甲医院。”
更棘手的是DRG/DIP支付改革。公立医院为控费倾向于使用集采低价药,创新药成了”成本负担”。尽管《若干措施》提出”三除外”支持,但医院仍有隐性门槛——”有的要求药企每年赞助几十万科研经费才肯开药事会。”
四、源头创新:从”Me-too”到”First-in-Class”有多远?
一边是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创新高,一边是靶点扎堆的”内卷”。清华大学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热门靶点中的贡献度高达50%,但多数是模仿型药物。
“IIT试验才是源头创新的沃土。”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指出,但现行规定要求”老药新用”,将医生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框死在已有药品框架内。这种制度性障碍,让中国创新药始终在”跟随”而非”领跑”。
【结语】
创新药的春天何时到来?答案或许藏在三个突破口:
- 建立多层次支付体系,让商保真正成为医保的补充
- 破除医院准入壁垒,让好药能用得起、用得上
- 鼓励源头创新,从制度上支持”真创新”
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言:”我们不怕寒冬,怕的是看不到春天的方向。”当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市场回报,当医院大门真正向创新药敞开,中国创新药才能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