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克就能致命!这种添加剂潜伏在肠粉、猪肉里,4 招教你快速识别

一碗 Q 弹爽滑的肠粉,一块色泽鲜亮的猪肉,或许暗藏致命风险。近日湖南株洲一起案件揭开了食品非法添加的黑幕:一家肠粉店老板为让肠粉更筋道,竟在米浆中添加硼砂长达一年多,最终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种看似普通的白色粉末,成人摄入 15 克就可能致死,却常被黑心商家偷偷加入肉类、米面等多种食品中。了解硼砂的危害与辨别方法,已成守护餐桌安全的必修课。

硼砂,化学名为四硼酸钠,本是工业领域的 “常客”—— 用于玻璃制造可降低熔点,添加到陶瓷中能增强光泽,还可作为防腐剂使用。但它被明确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属于绝对禁止出现在食品中的 “毒添加剂”。其危害在于难以被人体代谢,进入胃部后会转化为硼酸,长期蓄积可能破坏消化酶功能,导致消化不良、体重骤降;急性中毒时,会引发呕吐、腹泻、红斑,甚至休克、昏迷。更可怕的是,它的毒性对婴幼儿威胁极大:成人致死剂量为 15 克,婴儿仅需 2-5 克就可能丧命。

尽管明令禁止,硼砂仍频频 “潜伏” 在多种食品中,成为黑心商家牟利的工具。肉类是重灾区之一:猪肉表面涂抹硼砂后,能防止脱水、延缓变质,在市场红灯照射下更显红润新鲜,误导消费者购买;米面制品中,硼砂能让肠粉、面条变得异常筋道,煮不烂、不易断,饺子皮添加后甚至能延长保质期;腐竹、粽子等也难逃 “毒手”,添加后腐竹韧性十足、口感弹牙,粽子则米粒分明、不粘粽叶,看似品质上乘,实则暗藏剧毒。这些非法添加的背后,是硼砂极低的成本 ——500 克仅售 5 元左右,却能显著提升食品 “卖相”,让商家甘愿铤而走险。

面对潜伏的硼砂,学会辨别是关键。掌握这 4 招,能帮你远离风险:

观察色泽与状态:添加硼砂的食品往往色泽异常鲜亮,远超天然状态。比如猪肉颜色过于红润,腐竹浸泡后水会变浑浊;米面制品则显得过于光滑,缺乏自然质感。

触摸感受质地:用手触摸肉类,若表面残留白色粉末、触感黏腻,可能是硼砂作祟;米面制品湿润时若有滑腻感,且不易断裂,需提高警惕。

闻气味辨异常:凑近闻时,含硼砂的食品可能散发微弱的碱味,与正常食品的自然香气不同。

简易检测法:用 pH 试纸接触食物或其浸泡液,若试纸变蓝(呈碱性),则可能含有硼砂,建议立即弃用并举报。

从株洲肠粉店案来看,非法添加硼砂的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检中发现,凉皮、牛肉丸、粽子等食品中均检出硼砂,暴露了监管与打击的难度。对此,除了执法部门加强排查,消费者也需提高警惕:尽量选择正规商超购买食品,避免路边无资质摊贩;遇到过于 “完美” 的食品(如异常筋道的面条、久放不腐的肉类),切勿贪图口感而忽视风险。

食品安全无小事,每一次对非法添加剂的纵容,都可能威胁自身与家人的健康。15 克硼砂的致命剂量,警示着我们:餐桌防线容不得半点侥幸。掌握辨别方法,拒绝 “毒食品”,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黑心商家的有力回击。只有消费者擦亮眼睛、监管部门严查严打,才能让硼砂等有毒添加剂彻底退出食品市场,还餐桌一片安全净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