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 50 年历史的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最终没能熬过 2024 年。这家曾是当地医疗体系重要一环的公立医院,因整改未达标被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全院职工不论有编无编,最终都走上了离职之路。不止新乡,梅州、怀远、长兴等地的公立医院近年也接连传出停诊、破产的消息。公立医院 “铁饭碗” 的神话正在打破,而二级医院更是成了这场生存危机中的重灾区。

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倒闭并非孤例,而是公立医院生存困境的缩影。2024 年 10 月,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面停诊;同年 8 月,前身为怀远县第二人民医院的荆涂医院申请破产;2023 年 5 月,浙江省长兴第二医院同样因经营困难走向破产。更早之前,2021 年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因连续亏损关闭。这些案例中,既有市区综合医院,也有专科医疗机构,共同点是都属于二级医院范畴。
数据更能说明二级医院的艰难处境。国家卫健委统计显示,2021 年全国 5456 家二级公立医院中,43.87% 处于亏损状态;2023 年前 8 个月,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同比下降 7.6%,而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增长 8.7% 和 9.0%;2019 至 2023 年,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占比从 34.9% 降至 28.64%,入院人次占比从 39.56% 降至 30.74%。服务量持续萎缩的背后,是二级医院在三级医疗体系中 “上下受挤” 的尴尬定位。
在我国医疗体系中,二级医院本应承担区域内常见病诊疗、部分教学科研任务,是连接三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的桥梁。但现实是,患者大病直奔资源更优的三甲医院,小病更愿选择离家近、报销比例高的基层卫生院。三级医院凭借人才、设备优势形成 “虹吸效应”,基层卫生院则有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夹在中间的二级医院成了 “夹心饼干”。
为了活下去,不少二级医院被迫压缩成本:有的半年不发绩效,办公用纸从抽纸换成最便宜的平板纸;有的关闭儿科、产科等亏损科室,连康复科、骨外科也岌岌可危,处境甚至不如乡镇卫生院。成本压缩导致薪资下降,进而引发人才流失,形成 “患者减少 — 收入下降 — 人才出走 — 服务质量下滑 — 患者更少” 的恶性循环。一位二级医院康复科医生无奈表示:“现在连基本运营都困难,更别说发展了。”
公立医院的动荡不仅体现在倒闭上,降薪、欠薪已成常态。社交媒体上,医护人员吐槽 “绩效缩水”“科室合并” 的声音越来越多。更值得关注的是,曾经被视为 “铁饭碗” 的编制,在医院倒闭面前也失去了保护作用。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注销后,有编制的职工同样面临失业,这让不少人意识到:医疗行业的 “铁饭碗” 时代正在过去。
面对困境,转型成了二级医院的唯一出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领域需求激增,为二级医院提供了转型方向。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对于本就拮据的二级医院而言,犹如 “寒冬里播种”,成功率堪忧。
这场危机也给医疗从业者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民营医院关闭潮、公立医院产科收缩、欠薪频发,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依赖体制庇护的时代已过,真才实学才是立身之本。山东省启动的事业单位改企改革,更是明确要打破 “铁饭碗”。公立医院职工若想避免被波及,唯有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行业变化。
总结来看,公立医院倒闭并非偶然,而是医疗体系转型期的必然阵痛。二级医院因定位尴尬、资源有限,成了最先受到冲击的群体。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可能是重塑医疗格局的契机 —— 通过淘汰低效机构,倒逼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但对于当下的医护人员而言,认清 “铁饭碗不再保险” 的现实,提前规划职业路径,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毕竟,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