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以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悄然拉开帷幕,犹如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中成药市场。广西、辽宁、黑龙江等多省份医保部门先后宣布集中治理中成药价格,而这一行动的源头,是7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文件显示,全国挂网的8.8万余种中成药中,部分省份个别中成药的日均治疗费用竟是当地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国家终于对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重拳出击”。

此番医保局明确要求,对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高价中成药进行价格调整,否则将采取约谈、暂停挂网、取消挂网资格及实施信用评价,甚至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等严厉措施。在各地发布的治理清单中,板蓝根颗粒、安宫牛黄丸、小柴胡颗粒等众多知名中成药赫然在列。这些药品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常用药,然而价格虚高问题却长期存在。早在2009年,《中国药房》的论文就显示,调研的93种高价中成药品种中,仅6种理论零售价和实际零售价接近,其余87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虚高。此次治理清单中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黑龙江一款小活络丸挂网价格是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915倍,内蒙古一款安宫牛黄丸每日价格比同种最低价格高出1811元。
中成药价格为何一直居高不下?过去,政府定价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环节众多等是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集采取得了一定成效,如2021 – 2024年年底开展了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8.98%,但按组分类的集采方法存在局限性,竞争不充分的组别和企业不愿降价,且国家医保局不插手中成药集采,力度有限。此外,中成药成本结构复杂,没有一致性评价,老百姓易受品牌影响,独家品种享有定价特权,还受制于药材供应,这些都导致集采难以完全解决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
相比之下,各地开展的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或许更有效。全国至少28个省份完善药品挂网规则,普遍应用差比价规则,设定价格容忍区间,将挂网价控制在同组最低价的3倍及以内,超过5倍纳入红色预警。这一举措有利于精准衡量药物临床价值,挤掉价格泡沫。
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亟待解决。中成药在国家医保目录中占比超44%,医保在加大中医药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抬高价格带来的支付压力。此次价格治理涉及众多企业,包括太极集团、亚宝药业等。部分企业对价格治理做出回应,如广誉远解释因原料不同导致价格差异,华森制药称受中药材价格上涨影响成本,亚宝药业表示将自查自纠规范价格体系。
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对中成药的管控力度将不断加大。合规能力强、具备成本优势的头部中成药企业将主导市场,中小药企若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可能被淘汰。同时,中成药企业需向经典名方、独家品种集中,拓展创新药和大健康产品等新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这场中成药价格治理风暴,必将推动行业洗牌,让中成药市场回归理性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