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饮品已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早上的咖啡提神,到饭后的奶茶解腻,各类饮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饮品对健康的影响。如今,“无糖、代糖”饮品大肆流行,加0卡代糖的风味拿铁、奶茶、无糖可乐、气泡水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但最新发布的两项研究却给这些人泼了一盆冷水。

一项发表在Diabetes & Metabolism杂志上的研究,聚焦于含糖饮料与含人工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对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团队从墨尔本协作队列研究(MCCS)中筛选出36,608名年龄在40至69岁的参与者,进行了平均时长为13.9年的随访。参与者通过食物频率问卷提供饮料摄入信息,研究人员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1次含糖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了23%;而每天喝≥1次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更为明显,达到38%。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调整体重和腰臀比后,人工甜味剂饮料与糖尿病的关联依然存在,而含糖饮料的关联却消失了。这表明含糖饮料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体重间接危害健康,而人工甜味剂饮料的风险机制更为复杂,它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影响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让大脑产生“甜味错觉”干扰能量调节、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等,从而诱发糖尿病。
那么,有没有相对健康的饮品呢?哈佛大学团队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给出了答案。该研究动用了三个前瞻性队列数据,纳入了14万多人,进行了超过366万人/年的随访。研究排除了基线时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参与者,采用“时间依赖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喝咖啡方式对应的糖尿病风险比。结果显示,黑咖啡(不加任何料)表现最佳,每天多喝1杯,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10%,每天喝3杯黑咖啡的人,风险比不喝的人低约27%;加奶油的咖啡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效果与黑咖啡几乎无差异;加糖的咖啡效果打五折,且糖的添加显著削弱了咖啡与糖尿病风险的负相关;加人工甜味剂的咖啡仍不如黑咖啡,人工甜味剂的添加也显著削弱了关联;加植脂末的咖啡效果打折且不显著。
这两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食物的“健康属性”会被“加工习惯”改变。对于咖啡爱好者,偶尔加奶没问题,但尽量别加糖或人工甜味剂;对于甜饮料爱好者,不管含糖还是无糖,都建议少喝,想喝甜的可以用鲜榨果汁、气泡水加水果代替。如果实在不知道喝什么,白开水是最佳选择。在追求口感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饮品对健康的影响,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