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的西柳镇,这个常住人口不足 7 万的东北小镇,如今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打破了 “投资不过山海关” 的固有偏见。2024 年,它凭借 3.5 亿条裤子、2.2 亿件棉服创下 900.6 亿元交易额,产品远销 120 个国家和地区。从昔日一个以农业为主、自古无集市的普通小镇,到如今全国最大的裤业市场,西柳镇用一条条裤子书写了东北产业的逆袭传奇。

西柳镇的裤业传奇,始于一场意外。1978 年,西柳镇东柳村的丁其山因意外事故变卖房产后,为给孩子做裤子,用 17 元 6 毛 1 分买布料做成 2 条裤子,被邻居买走后净赚 4 元。在当时劳动一天仅挣 3 毛钱的年代,这条赚钱门路迅速传开,村民们纷纷效仿制售裤子。到 1981 年,一个叫 “大坑” 的地方形成了露天集市,这便是西柳服装市场的雏形。
随着市场日益繁荣,当地不断升级基础设施。1994 年,自筹资金建成 30 万平方米的西柳服装市场,拥有 7766 个摊位,成为全国三大布衣专业批发市场之一。2010 年,西柳中国商贸城建成运营,成为当时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如今,西柳专业市场集群占地面积达 450 万平方米,摊位 2.28 万个,主营 40 大类 2 万余种商品,日平均客流量达 6 万 – 8 万人,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已然形成。
然而,电商浪潮的冲击给以实体批发为主的西柳服装市场带来了严峻挑战。老商户王同飞回忆,1994 年前后,一个一米多宽的档口一天卖出 3000 条裤子很常见,而电商兴起后,一切都变了。面对困境,西柳镇积极拥抱变化,2016 年启动电商产业园,培训主播 240 多场,授课 1.6 万多人。2024 年,西柳镇已有带货主播上万名,粉丝超 10 万的网红主播 2000 多人,电商交易额突破 270 亿元,同比增长 35%。
线上销售也带来了新问题,退货率上升,部分商户甚至达到 50%,且电商渠道多元化、价格透明,压缩了利润空间。但西柳镇凭借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和成熟的物流系统,实现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一旦出现爆款,能在 2 天内完成一条裤子的生产,这种速度让其他地方难以比拟。同时,借助生产成本和供应链优势,西柳的产品在电商平台极具性价比,一件棉服平均 120 元,一件羽绒服 180 元至 280 元,契合电商薄利多销策略。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西柳镇将目光投向海外。七八年前开始拓展国际贸易,2021 年启动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让个体户可直接报关出口,小散户能与大公司组柜拼箱出海,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省去逐一报单通关的麻烦。2024 年,西柳出口额超过 7 亿美元。此外,西柳镇还注重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如将石墨烯发热材料用于抗极寒棉服,成功打入北欧市场。
西柳镇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对东北产业的固有印象。它证明,无论地域如何,只要保持创业之心,积极应对挑战,就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西柳镇用 3.5 亿条裤子的逆袭,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为中国经济的澎湃前行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 “投资过山海关” 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