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一篇《我花 10 万娶了越南新娘,家里的庄园值 1 个亿》的文章让梅楚明以 “越南驸马爷” 的名号走红网络。彼时他还在杭州、上海经营越南咖啡小吃生意,谁也想不到九年后,这位曾打造出千店快餐品牌的创业者,会在越南街头开出自己的炸鸡店。如今,他的越南本土炸鸡品牌已拥有 3 家直营店和 5 家加盟店,单店月均营收达 8 万元,在这个连锁化率仅 4% 的市场里,正书写着中国创业者的出海故事。

梅楚明的越南掘金路,始于对消费趋势的敏锐嗅觉。2023 年,察觉到国内消费下行压力的他,随妻子回到越南考察,立刻被这个国家的市场潜力吸引:1 亿人口、平均年龄 32 岁的人口结构蕴含巨大红利,2024 年人均 GDP 达 4700 美元,中产阶级数量正加速膨胀。更关键的是,越南餐饮连锁化率仅 4%,远低于中国的 20% 和欧美的 50%,“理论上存在十倍增长空间”,梅楚明看到了其中的结构性机会。
选对赛道是成功的第一步。在越南做中餐还是本土化餐饮?梅楚明很快放弃了前者 —— 国内知名中餐品牌在越南的遇挫让他明白,陌生品牌需从零建立认知。最终他锁定炸鸡品类: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巨头已验证市场需求,而本土品牌尚未形成气候。为适配本地口味,他邀请越南人参与产品调试,从口味到呈现方式全程共创,推出的蒜香、柠檬叶等风味炸鸡,精准击中了越南消费者的味蕾。
在越南开店,处处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最初将门店开在大学旁的梅楚明遭遇 “滑铁卢”:暑假客流归零,开学后仍门可罗雀,才发现这是所实训学校,学生仅临时到校。更颠覆认知的是摩托车王国的引流难题 —— 在高速行驶的车流中发传单如同石沉大海,越南消费者的目标导向极强,若无明确消费意愿,绝不会为路边店停留。几番试错后,他总结出选址铁律:贴近对标品牌开店,优先选择融合型社区辅路,那里的 “烟火气” 更易让摩托车减速停留。
越南的外卖生态也让他颇费心思。当地线上外卖相当于中国 2019 年水平,Grab、ShopeeFood、Be 三大平台各有侧重:Grab 主打白领客群,客单价 30 元以上;ShopeeFood 吸引学生,客单价约 20 元。平台扣点达 25%,且广告投放自由度远不如国内。梅楚明的应对之策是 “线上线下联动”:线下通过社区活动建立熟客关系,线上针对不同平台设计差异化套餐,利用越南人对 “套餐更划算” 的认知提升客单价。
管人是另一场修行。越南大学生不愿做全职餐饮店员,他便采用 “1 名全职 + 6 名兼职” 的灵活模式,时薪高于市场价 20%,还为兼职生设计晋升路径。但文化差异仍带来挑战:越南员工重视工作生活平衡,到点必下班,即使给加班费也拒绝加班。“到了人家的地盘,就得适应人家的规则”,梅楚明学会了尊重当地习惯,逢年过节送礼物、组织团建,甚至闭店租别墅开派对,让员工在 Facebook 直播分享,既凝聚了团队,又成了免费营销。
如今,梅楚明的炸鸡店已步入正轨,但他深知挑战仍在:越南房东的租金谈判寸步不让,“咖啡钱” 等隐性成本需妥善处理,7 月起外卖平台代扣税款的新规也增加了运营复杂度。不过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当越南连锁化率从 4% 涨到 20% 时,第一批布局的品牌必将占据先机”。
从 “驸马爷” 到炸鸡大亨,梅楚明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创业转型,更折射出中国创业者出海的新路径:不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是深入理解本土市场,在文化融合中寻找商机。在越南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里,还有更多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演。